衡阳面人市级传承人张绿林正在捏制面人
捏制面人完全是一项指尖上的技 艺,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 使用工具简单,只需借用面人刀,即竹 刀。还有梳子、竹签、剪刀,然后通过 手的搓、压、挑、捏,即可塑出各种栩 栩如生的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 物。
在捏面人的行业中,均有奉孔明为 祖师爷这样一个说法。相传三国孔明征 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机智的 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 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 顺利平定南蛮,从此世上有了面人一物。
现存最早的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 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 653 )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 从这可见捏面人的历史在中国已是久远,早已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捏面人已经成为民间一种流行的习俗。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中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 谓之子推 燕”,“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当时面点有“甲 胄”人物、“戏曲”人物、“孩儿鸟兽”“飞燕形状”等,可谓“奇巧百端”。 明清时期,艺术面人已经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面人艺人最重 要的谋生手段。
指尖上的艺术衡阳面人
北方的面人多以面粉为主料,南方的面 人则辅以糯米,其中面粉百分之七十,糯米 百分之三十。在拌和的过程中,按照三斤灰 料半斤盐的比例放盐。张绿林老先生说,放 盐除了调味之外,主要是为了防腐。面人一 开始是以祭祀或食用为主,随着面人技艺的 发展,越来越具有艺术的特点。面人的功能 由祭祀或食用而成了家庭的摆设品或艺术的 收藏品,为了不使其变味腐坏起霉,所以放盐, 使之存放时间久远,可达三十年以上。
衡阳面人
捏制面人使用的工具简单,有面人刀, 即竹刀。竹刀是一种由竹子制成的二指宽三 寸长,边角修圆,一头大一头小的竹片。另外还须梳子、竹签、剪刀。梳子主 要是用来反复碾压面团,使其更加坚实,去其气孔。竹签用来修形和刮擦。剪 刀则是用来剪制胡须,衣物等。在捏制面人时,第一步是搓:搓就是取所需面团, 一般对所捏制产品,无论人物或物件,先要确定需要多少量的面团,将面团取下, 放掌心双掌合拢,来回不断地搓压,挤出面团中的气泡,使其更加紧实;第二 步是压:压就是将面团放在案板上,双手或单手将面团往案板上上下反复摁压。 直到面团的黏性和油性被充分激 发,面团具有相当的弹力和韧劲, 这个时候可以开始捏制面人了。
现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绿林 老人最为擅长的是捏人,所以我 们也称张绿林面人,其保护单位 为石鼓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