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龙,流传于湖南省常宁市罗桥镇石盘萧家,它起源于清康熙年间,至 今已 300 年。鸡毛龙用鸡毛、竹子、稻秆和布匹等材料纯手工制作,制作工 艺复杂。整条龙需 60 余人工作 60 天左右才能完成。乾隆年间,萧达观发起 创作鸡毛龙,其制作和耍法独具一格,别开新面。在常宁颇负盛名,享誉湘南, 传承至今。
在村屋禾场舞动的石盘鸡毛龙
石盘鸡毛龙制作工序十分繁杂,整条龙都是手工制作,由龙头、龙筒、龙 杆(龙把)、龙圈、鸡毛龙鳞片、龙背、龙肚皮、龙尾组成。其中鸡毛龙鳞片 的制作技术要求相当高,先要选好无病虫害损伤,未经雨淋,自然晾干,当年 收割的新稻草,将每根新稻草秆剥出稻草衣,抽出稻草芯,在稻草芯节处留芯大端一寸长左右,细端处留 50 厘米长的芯秆。再编织成鞭形,每隔 0.5 厘米 处添加竖放的稻草芯一根,直至第五根,将两端弯成鳞片状合织成鞭,最后把 事先挑选好无污染,无杂质,色彩鲜艳,弯曲垂度一致,长 4—6 寸的鸡毛,一根一根插入一寸长的稻草秆筒内,再用线扎紧,就这样一片鸡毛龙鳞片才算 初步完工。一条龙身的鸡毛龙鳞片不少于 2000 片。最后将鸡毛龙鳞片由龙尾 一片一片镶到龙身上,固定在龙圈之中,一条工序繁杂优美独特的鸡毛龙才算 告成。制作一条鸡毛龙,整个过程需六十来人制作 60 天。
舞动中的石盘鸡毛龙
鸡毛龙一般是双龙,每条龙共七节,组织舞龙队员 14 人,耍珠 2 人,扛 字灯 4 人。鸡毛龙舞法和其他地方的舞法也不尽相同,它的特色是与字灯相结 合的表演形式。“钟鼓乐调佳,鸟声弄来音秀丽。龙凤呈舞瑞,花色飞去风景新”, 随着字灯的不断变换,龙也变换着多种形态。在 32 盏字灯中,它可组成 6 首诗、 6 首词、9 副对联,寓意十分深远,是一种乡村文化、历史传承。
项目保护单位为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肖贻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