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四 大发明”之一。公元 105 年,东汉桂阳郡(今湖 南省耒阳市)人蔡伦利用植物纤维造出了人类历 史上第一张适合书写的纸,史称“蔡侯纸”。此 后,蔡伦回到家乡耒阳传授造纸技艺,成就耒阳 繁荣兴盛绵延千年的造纸业。2014 年,蔡伦古 法造纸技艺(竹纸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 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列入国 家级保护名录。
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主要以南竹为原料,楠木 沤制成纸料,再添加以山胡椒叶(或野生猕猴桃 藤)制成纸药(也称滑水),然后抄制成各种品 种的纸张。从选料到成品有 60 多道工序,主要有:
1. 制料工序:选竹、砍竹、破竹(劈竹)、 截条、打捆,然后腌沤 ( 加石灰、清水 )、清洗, 再水浸、晾干,水浸、晾干,水浸,然后压榨、 捣料,踩料,再捣料、捞渣,如此反复多次,最 后输槽、沉浆。
2. 纸药制作工序:选料、采集、蒸煮(用石 灰水)、滤渣。
3. 配料:将纸药掺入纸料,搅匀,以手试之, 有一点粘手即可。
4. 制纸:抄纸、叠放、压榨、分纸、焙干(或晾干)、选纸、剪边、包 装为成品。
5. 纸帘制作工序:选竹、破竹、制签、织帘、做漆、成帘之外,以野麻 皮为原料制作湘薄纸,以荔树皮为原料制作皮纸,其工序大致相同。
蔡伦古法造纸工艺流程
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从选料起要求极为严格。用作原料的竹须用抽枝条尚未 长叶的新竹,釆集时间为立夏之后小满之前。又如纸药的蒸煮必须煮足 12 个 小时,根据情况随时加水。再如添加纸药必须掌握好度。纸药多了纸料不上抄 纸的纸帘,少了则抄出的纸厚薄不匀,粗糙难当。
蔡伦古法造纸制品按原料不同可分为包皮纸、湘薄纸、皮纸、五色纸等。 整个造纸业从原料的选择到工艺流程的设置,均立足于自身物产等条件,其所 造纸张曾经大量用于印刷业,成为文献典籍、史志文学作品的载体。宋时,衡 阳乃至湖湘地区印刷了大量书籍;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摹印国子监和 其他州府的典籍,供生徒学习。
蔡伦古法造纸技艺湖南省级传承人梁成富指导国际友人抄纸
鼎盛时期,传统造纸作坊遍布耒阳境内 10 余个乡镇,约有 500 余家,尤 以盛产南竹的黄市、大河滩、上堡、陶洲、盐沙、三都等为主要分布地。唐宋时期,耒阳是湖湘主要产纸地。进入民国时期,由于耒阳造纸厂和湘南造纸厂 的建立,古法造纸业受到一定冲击。1944 年,日寇侵入耒阳后,造纸厂和大 部分手工造纸作坊停办,战后陆续恢复。1949 年,全县有古法手工造纸作坊 335 个。
新中国成立后,手工造纸作坊一度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 年全县产土纸 2500 担(每 90 张为一刀,360 刀为一担),1955 年达 4700 担。1953 年, 耒阳造纸厂建成投产,1982 年更名为蔡伦造纸厂。同年新市、灶市两个镇办 造纸厂也相继建立。
蔡伦古法造纸工坊
由于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利用蔡伦古法造纸术进行造纸已难以为继。在 市场急剧萎缩和生产成本水涨船高的情况下,仅存的手工作坊只能生产用于宗 教祭祀的纸钱。目前,耒阳仅黄市镇、三都镇还尚存有几家传统手工作坊。
为保护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2001 年,耒阳市在蔡伦纪念园建立 传承基地“古法造纸作坊”;2009 年,占地面积 100 平方公里的“蔡伦竹 海”落成,现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2010 年,耒阳市投资建成建筑面积3000 余平方米的“耒阳市纸博物馆”;2017 年对蔡伦纪念园古法造纸作坊进 行了提质改造,提质后的蔡伦古法造纸传习所集展示、传习和互动体验于一体, 让造纸技艺更具体验性和趣味性。
项目保护单位为耒阳市蔡伦纪念馆。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成富,市级 代表性传承人有王国干、刘俊杨。
蔡伦古法造纸技艺: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