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
国家级
第五批
传统技艺
耒阳市坛下冬元铜锣厂

千年古城耒阳,矿产资源极为丰富,铜、锡的储藏量得天独厚,为当地金 属冶炼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春秋战国时期,耒阳开始加工制作铜质兵器、生活器皿等。三国时期刘备 南下入蜀,派先锋张飞驻守坛下,随军工匠将北方金属冶炼技术传入。当地先 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提升了制铜技艺,至清末民国为鼎盛时期,坛下乡每家 每户以小作坊形式生产铜锣、铜锅、铜火炉、铜烟壶、铜锁等产品达百余种, 尤以铜锣、铜钹等响器享有盛誉,并由商贩通过水陆两路销往各地,为坛下乡 赢得了“铜制品之乡”的美誉。长期生产实践中坛下罗氏祖先习得铜锣制作技 艺,代代相传至今。2021 年,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 


耒阳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png

耒阳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湖南省级传承人罗冬元在对铜锣进行一锤定音


坛下乡铜锣为传统手工制作,严格遵循选料、配料、熔水、制坯、锻打、 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一锤定音等十多道工序,操作流程复杂,要求火候和手法十分精准,且环环相扣, 一气呵成。在选料上要求铜的纯度必须 达到 99.9%。在选好的铜料内严格按比 例配入锡、银等稀有金属,以保证制作 出的铜锣的硬度和音质,然后放入耐高 温的泥罐中,加温至 1200°C,使铜料 熔化成铜水,再把铜水倒入模具中,制 成铜锣的毛坯。 


打铜胚是制作铜锣的重要一环。打 制之前,须将铜坯放入炉温 900°C 的炉 膛里烧红,用铁锤迅速锤打。经过锤打 的铜坯会出现多余的毛边,这时须用剪 刀剪去,也称剪毛边。剪完后再放入炉 中烧红,待基本成样的铜锣软化后,用 夹剪剪边,这又称为剪料。这样连续三 到五次,烧红,放到成型的模具中锤打, 再烧红,再放到成型的模具中锤打,最 后便可定型。 


将定型的铜锣再次放入炉中加热, 等火候一到,迅速夹出炉膛,放入冷水 中,此称淬火。将淬火后的铜锣进一步 锤打,边打边听音,再用特制的合金刀, 对成型铜锣进行表面抛光处理。 


耒阳坛下铜锣生产现场


一锤定音是最后一道关键程序,也是铜锣制作最最关键的一环,颇为神奇, 由熟练的定音师进行专门操作。具体操作上是用铁锤敲打铜锣的不同部位,以 改变铜锣不同音区的厚度,达到改变铜锣音效的目的。然后根据铜锣的音效情形,对其作最后的音域确定。一锤定音技术性最强,要有深厚的功底,用力恰 当,才能定音准确。手感力度的掌握、眼力听力的配合,全凭师傅的悟性和经 验,还要有一定的乐理知识,也是现代机械无法代替的工艺环节。 


制作铜锣须用到手拉风箱、炉膛、烧火钳、铁砧、大小规格的各类锤子、 抛光刀具、砂石、夹钳、各种型制的木制模具或铁制模具。 


耒阳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5.png

耒阳坛下铜锣参加“祖国长盛▪非遗常青”湖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工艺类展示活动,活动现场受到市民青睐


目前主要产品有高边锣、元边锣、铜鼓、川锣、湘大锣、湘镲、湘小锣、 嘡音锣、斗底小锣、腰鼓钹、苏锣、社钹、广钹、双光钹、水钹、大中小哄钹、 大中小京钗、大中小腰鼓钹、尧公、学生镲、平钹、吊镲,京小锣、高音小锣、 中音小锣、低音小锣、云锣、马锣、师锣、武锣等上百种。 


铜锣是中国传统民乐,广泛应用于民间戏曲、舞蹈、传统吹打乐和社会民 俗活动,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其保护单位 耒阳坛下冬元锣鼓厂通过改善生产环境,提高技艺工人的工资待遇,稳定了现有传承人才。该制作的核心技艺依靠口传心授,以家族、师徒传承为主,现有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罗冬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罗建文。 


现坛下乡冬元铜锣厂年产铜锣 5 万余面,产品种类扩展到 100 余种,所 产铜锣音质清脆纯净,洪亮悠远,经久耐用。产品主要销往湖南、湖北、江西、 安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河南等近 20 个省份,远销香港、 东南亚等地华人社区,已逐渐成为长江以南一带具有品质优势和区域优势的传 统工艺品牌。


耒阳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6.png

耒阳坛下铜锣传统制作技艺衡阳市级传承人罗建文在对铜锣进行抛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