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型】席架上编制草席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没有座椅而只有“荐”“席”。古人把藁秸织成的叫 “荐”,把莞蒲织成的叫“席”,古人总是席地而坐,民间传说南方的座席即 起源于西汉时期祁东归阳。
明清时期,草席加工是归阳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当地农民多用“井”字 架生产草席,经纬全用席草,织出来的草席粗糙,没有缝边,称为“土席”。 早期的竹制井字架由两人操作,一人递草,一人在井字架前抛梭、压紧,每天 织一条草席。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将竹制井字架改进为木架结构,梭 子由脚踩控制,一人操作,一天可织两条,效率得到了提高。由于这种“土席” 容易脱散,不耐用,于是改用梧桐树皮作经,再用麻线缝边,使“土席”质量 提高了一大步。
农民在收割席草
祁东草席制作以“井型”席架为主,手工操作。制作流程有:一、备料:包括席草种植、收割、保色、晒草、储藏以及辅助材料草木灰、麻绳、染料、 印版等。二、调麻:将麻丝撕匀,扎成小捆备用。然后撕一条小麻丝系在调形 架的十字架柱上,左手带动旋转搓成小麻绳,右手再取备用小麻丝交于左手逐 步添加并匀速旋转,要求粗细一致,以调形架的麻线满架为准,最后再将架上 麻线卷成线球备用。接着去壳泡草,将晒干的席草分成小捆,再将小捆席草夹 于左腋下,左手握住少量席草,右手一根一根地去壳;其次将已去壳的席草放 于水中全部浸湿,捞上来立起滤干流水,然后平摊于地上润草,上面用旧衣旧 布覆盖,约一个小时后可以加工。三、布经:布经是织草席一项重要工作,先 是用麻绳将常架与纵行棍左右悬挂在席架的天平方上,常架在上,纵行棍在下, 呈平行横置。其次布左右边经,边经距离依所制草席的宽度而定,边经按中间 麻经的三倍粗布置并打结。再次布中间麻经,从左侧的边经以内开始,用导针 夹着麻线的一头,先从常架的纵行槽往下孔导入,再从下槽往上孔导入经线, 上下对接,打个活结系于纵行棍上,依次布满为准。最后调经,将常架上抬紧靠天平方(上横梁),将所布纱经 对准常架孔调成均宽。四、织席: 需要两人配合,一人负责编织,一 人负责递草。编织者坐于席架前面 的正中央,先将常架手柄用麻绳系 于席架右侧的弓上,以帮助左手省 力。然后,左手持常架手柄,右手 握住梭子手柄,将梭尖紧靠常架下 方伸向左侧,坐于左边的递草者将 准备好的席草按两根头两根尾的顺序反复轮换递送到梭尖勾处,然后编织者右 手将梭子轻轻带回右侧,再用常架反方向压住麻经,以固定引入席草所留边草 的长度。最后,编织者将常架端平,用力顺势下压,其力度的大小决定了草席 的厚薄。如此连续进行。
“井型”席架
草席编织到常架紧靠天平方时,开始织边。两人各织一边,将织边草的草 头包住边经向里送,再往外带出,接着将压边草用力往下压,如此反复织边, 两边织完后,用常架将已编织好的草席往下压至地脚方(下横梁)处,即已编 织完的一段草席推向了席架另一边,再接着继续编织,如此反复编织三段即织 成一条半成品草席。
晒制草席
草席编织完后,先将左 右脚柱下方的砧松开,接着 把用于悬挂常架两端的绳子 分别系上,然后把弓上系在 常架手柄的绳子解开,再用 刀紧沿纵行棍下从左到右割 断中间的麻经,接着从左到 右编织好麻经。最后,把边经割断并打结。用剪刀修剪下架后的草席织边上的剩余草头,以确保织边齐整。 将已完成剪边工序的草席搬到户外晾晒,以起到干燥、杀菌的作用。在晒干收 回以后,将其置于木凳上用旧干布擦除草席两面的草头,确保新打制而成的草 席光滑、平整,并平铺在长 2 米、宽 1.5 米的木板上,选取预订的 5 块一套或 7 块一套印花模板,按照先印中间,后印四周的顺序,将第一块模版置于草席 中间固定。用猪毛刷子蘸上已调好的颜料,依次上色即印成了预选图案。
草席制作
祁东草席传统制作技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中国农耕文化史 的第一手可供佐证的资料,也是湖湘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祁东草席传统制作技艺因工序复杂、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低、 经济效益差等因素,学习、传承此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仅有极少数人尚 从事这门手艺,其处于非常严重的濒危现状,如何加强对该传统制作技艺的保 护是我们当代人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项目保护单位为祁东县文化遗产事务中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樊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