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旧称“楚南戏”、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祁阳、祁东民 间称“大 (dai) 戏”;新中国成立后,始称祁剧。该剧是湖南省传统地方戏曲 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大剧种,有 500 多年历史,著名学者郭 沫若曾评价称“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至今,湖南永州、衡阳、 郴州、邵阳、怀化、娄底等地一直在广泛流传。2008 年,祁剧被国家文化部 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祁剧源于弋阳腔,明初传入永州府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演变成高腔,最 早的代表性剧目为高腔《目连传》,因此高腔是祁剧最早的声腔,被称为祁剧 诸腔之祖。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又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剧目;清康熙年间,先后融汇徵调、汉调和秦腔而形成弹腔 ( 南 北路 ),故至今祁剧唱腔主要有高腔、 弹腔、昆腔三种。
祁剧《梦蝶》演出剧照
祁剧声腔及道白高亢、粗犷,并带 有浓郁的山野气息;音乐丰富,伴奏、 曲牌数以千计。演唱要求严格,咬字则 要注重表现单、双、空、实,出音则讲 究抑、扬、顿、挫,务求做到字正、音清、 腔圆。传统的唱法除了夫旦、丑角用真 声外,其他的行当均讲究用“雨夹雪”( 真 假声结合 ) 的方式。伴奏乐器主要有祁 胡、月琴、三弦、板胡 ( 瓜琴 ) 四大件, 打击乐器有特制的高音战鼓和帽形噪鼓 以及宽边的大锣和大钹等。
荣誉奖状
祁剧角色行当分为生角(老生)、小生、花脸(净行)、小花脸(丑角)、 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老旦在重头戏中较少外,其他各行当又因扮演不同 类型的角色分成若干戏路。其中正生包括白须、花须、青须;花脸包括整个净 行角色;丑角有文丑和武丑之别。每个戏班的正旦和老旦只有一个,除此其他 各行都有多人。各行当角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其中就 有“花脸过头、须生平眉、小生平肩”之别。
衡阳市祁剧团一九九三年 《甲申祭》荣获文化部最高奖“文华奖”
祁剧曾在大半个中国流行,史有“祁剧弟子满天下”之美誉。目前,湖南 省内有两大流派。以永州市祁阳县和衡阳市祁东县为中心的湘南各地的祁剧叫 “永河派”,以邵阳市(宝庆府)为中心的湘中、湘西各地祁剧叫“宝河派”。 两大流派的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剧官话,但也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别。
衡阳祁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为祁剧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之一。该公司最早 叫湘桂劳动祁剧团。1951 年成立以来,先后更名为衡阳市劳动祁剧团、衡阳市前进祁剧团、衡阳专区祁剧院、衡阳地 区祁剧团;1983 年衡阳市地市合并,更名 为衡阳市祁剧团。2012 年国有文艺院团体 制改革,成立国有独资公司,市祁剧团由 差额事业单位整体转企。
祁剧演出剧照
该保护单位守正创新,为保护传承祁 剧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精 神文化生活的美好追求,一直活跃在演出 一线。先后创作演出的大型剧目达 200 余 出,至今保留经典剧目主要有《大破天门 阵》《白蛇传》《寿堂判案》《醉打金枝》 《王化买老子》《玉堂春》《薛仁贵成亲》 等 30 余出。
多年来,衡阳祁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精心打磨创作了大量优秀艺术作品, 在诸多赛事中代表衡阳屡获殊荣。其中,1993 年编排的大型新编历史剧《甲 申祭》代表湖南省参加全 国地方戏曲(南方片)交 流演出,获文化部“优秀 剧目奖”等 12 个奖项; 同年12月应文化部邀请, 进 京 参 加 纪 念“ 毛 泽 东 100 周年诞辰”汇演,获 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并由中央电视台拍摄成四 集电视剧面向全国播放。 2009 年,大型新编历史剧《梦蝶》获第三届“湖南艺术节”(专业口)“田汉大奖”等 10 个奖项。 2021 年创作、排演祁剧新剧《荷花细雨》,参加第七届湖南艺术节,获 “田 汉新剧目奖”等 6 个奖项,并获得 2022 年国家艺术基金。
祁剧演出剧照
该保护单位自创建以来,对祁剧传承尤为重视,先后成建制招收 8 批(次) 学员,培养各类艺术人才 200 余人,其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演(职)员,现 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 11 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 传承人有张少君,省级 代表性传承人有费建楚、 江中华、蒋深国;市级 代表性传承人有王满城、 周建军、贺文心、江琪、 李刚、丁奕豪、伍亚军。 2018 年 招 收 的 43 名 学 员(六年制)经过四年 多科学系的地精心培训,已逐渐崭露头角,累计获国家级奖项 2 个(中国少儿 戏曲小梅花、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级奖项 9 个(“莲花杯”优胜奖 5 个,“楚怡杯”1 个,小金花 2 个,小银花 1 个)。